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82章 中平旅社和没牙伯花生汤

上下杭街区,中平路。

刚迈入这条街,映入眼帘的两排建筑粗看过去没什么不一样,但细细一看,会发现几栋老洋房夹杂其中,格外显眼。

“在民国时期,中平路是福州极负盛名的‘十里洋场’,所以跟三坊七巷不同的是,这里大多为民国特色的建筑,尤其以中平旅社和南方日报社为代表。”

随着唐导的介绍,一行人来到中平路63号:中平旅社。

这个老建筑瞬间让陈灏惊艳住了。

斑驳的老招牌,红砖拱券的西式立面、绿色的琉璃花瓶状栏杆、拱形和百叶形门窗,甚至连一旁的路灯和邮筒都是民国风格。

有股回到民国的感觉。

“中平旅社的前身是1914年创办的【嘉宾洋菜馆】,宾客主要是各国领事馆、洋行人员、新派学生等,也是福州最早的西餐厅。1975年由国营单位接手改为旅社网点,因位于中平路故名【中平旅社】。”唐导指着建筑,郎朗介绍道。

在陈灏拿起相机拍照的同时,一旁的姜雨晴好奇问道:“只是,怎么只有这个招牌是斑驳的,其他都很崭新?”

“2013年上下杭保护修复项目启动,在修建之前挺破旧的,修复后基本上除了这个招牌,其余都是新的。”唐导心情也有点复杂,说是修复,其实是焕然一新。

“你们看对面的南方日报社旧址,这个修复的更彻底。”

陈灏转身望去,在中平旅社对面的南方日报社建筑风格也是中西结合,论起颜值比中平旅社还更高一点,同样也更出片。

但,他缺乏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。

历史建筑不修复是不可能的,大多都很破败,不适合直接给游客看,但修复很难把控一个“度”。

适度的修复,能保留其建筑本身的特色和历史厚重感,伤害也小。

过度的修复,说是一个全新的建筑其实也不为过,它的灵魂已经被破坏了,光有皮没有骨。

这一点,是我们国家许多景区需要注意的地方。

很可惜的是,外行指导内行在各个地方上演。

快走到中平路尽头的时候,还有一个很值得打卡的老建筑:黄培松故居。

黄培松是清朝最后一位武状元,他的故居坐北朝南,前后三进,面阔五间,占地约2100平方米,建于清末至民国时期,现在作为福州市美术馆,可以进去参观。

中平路的尽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